書籍的側邊有許多細小的書斑,書封書底皆有些磨損與小刮痕,無劃線筆記。
關於主體死亡的言說,如果將之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表征,而不視作時髦的套話,那就會引起不安。畢爾格認為,應對這種不安的一個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關注主體的歷史。因此,在本書中,畢爾格追索了法國從蒙田到羅蘭‧巴特這段歷史時期內主體的變遷。 從笛卡爾的《方法論》到海德格爾的《存在與時間》,主體都不假思索地被視作討論的立足點。然而,這種不假思索性自現代以來逐漸喪失,人類為自己設計未來圖景的框架似乎已經動搖,而一個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現。